深化中欧经贸合作须着眼未来

 新闻动态     |      2022-07-08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面临空前下行压力,全球经贸活动和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减弱。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和欧盟的经贸合作会呈现怎样的走势?


6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在当日举办的以“以全球可持续理念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为主题的中欧圆桌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双边经贸合作需求和潜力均大。当下,稳固中欧合作关系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优选择。而未来中欧的经贸合作也将受益于多双边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欧中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对华投资是深层的、长期的、富有承诺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根据商会5月份发起的调查显示,尽管欧洲企业会考虑在其他地方投资,但他们表示不会离开中国。尤其是在欧中共同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上,双方应携手发挥作用。同时,中国在医药和工程等领域的人才素质较高,在这些领域,欧洲企业与中方开展研发合作的意愿较强。


企业的投资决策最有说服力。总部位于德国的科技公司默克已深耕中国市场89年。疫情之下,默克仍在稳步推进对华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在默克于5月宣布的在华投资计划中,位于江苏无锡的默克亚太地区首个一次性技术产品制造基地的扩建计划追加投资1亿欧元。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表示,虽然面临不确定性,但默克依然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将积极建立合作关系,融入中国本地创新体系,持续挖掘中国市场潜力。他建议,在新冠疫苗研发、5G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继续推动欧中创新合作。


轨道车辆和商用车辆制动系统制造商克诺尔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资源的优化布局使其受益。但克诺尔中国区副总裁、欧盟中国商会政府事务论坛主席刘畅已深切感受到逆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现阶段,克诺尔将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尽管需要化解目前的负面效应,但同时也需要积极迎接未来的竞争。”刘畅认为,持续的研发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跨国企业不仅要维持在中国的运营,而且要深入拓展在中国的运营,以有效化解供应链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在供应链重塑中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值得关注。世界银行中国局代理首席经济家易卜拉欣·乔杜里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城镇化进程都在推动中国服务市场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不断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的双向流动更趋活跃。在中国服务贸易人均占有率仍然较低的背景下,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中企的海外并购目标市场,欧洲被严重低估了。”CCG副主席、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提示中企关注欧洲市场的并购机会。据安永的研究显示,2021年,中企参与的欧洲市场交易、投资和收购的价值增加了8倍,上升到124亿美元,投资领域开始由传统制造业和传统能源向新材料、高科技制造和绿色能源等产业升级方向转变。但总体来看,欧洲在中国资本全球投资事件中的占比并不高。


何梅表示,国内部分产能过剩且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应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地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借由供应链出海并购,中企布局海外市场使境内供应链对接境外消费终端,能够帮助中国传统制造业创造新的销售场景,化解过剩产能。同时,海外并购可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升级、技术创新和营销环节优化,实现业务增长。结合双碳目标,未来中企在海外投资并购过程中应当注重低碳化发展,在能源转型、碳减排和脱碳等领域寻找高增长的市场合作机会。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